机关党委两党支部联合开展“庆五一,做最美劳动者”义务植树活动

发布时间:2022-05-0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全校施行封闭管理已近月余,哈尔滨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5月3日上午,机关党委校园建设处党支部、学校办公室党支部联合开展“庆五一,做最美劳动者”义务植树活动,林学院李慧玉老师及两位同学、两部门全体住校教职工党员同志参加活动。

天朗气清,春意盎然,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号召,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两个部门的同志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修剪树枝……植树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植树期间,林学院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慧玉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此次我们种植的树种——西伯利亚红松,赵光义教授和刘桂丰教授两代林学人在大兴安岭地区西伯利亚红松林发现并引种的科研成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将“西伯利亚红松”栽种在了逸夫楼侧方的林间小路旁。在和煦的春风中,挺拔的树苗错落有致,鲜艳的花朵迎风招展,初绽的枝叶格外清新,美丽的东林校园又增添了一抹绿意。

学校办公室主任徐志成表示,此次植树活动既是积极响应总书记“全社会都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的号召,同时也更深入了解了一代代东林科研工作者在林木种质繁育上的默默付出与辛勤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很愿意成为美丽校园建设队伍中的一份子,希望在今后学校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留下我们普通教职工的身影和痕迹。

校园建设处处长曲洪亮表示,分享了“三个特别”的感受:特别有意义、特别难忘、特别感谢,植树活动对于每个人都很有意义,尤其对于林业大学的师生、对于校园建设处一员来讲更有意义。在学校七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植上几棵树,不仅见证了一段工作经历,也见证了我们在为将校园建设得更美而付诸行动。

学校办公室沈朝乾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有幸更深入地了解到西伯利亚红松的发现、科研和培育过程,更加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后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接续传承东林精神,以实干和担当续写美丽校园建设崭新篇章。

校园建设处沈思彤表示,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能够参与植树活动特别有意义,而且活动还契合了我校七十周年校庆“砥砺奋进,绿水青山”的主题,更是特别有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我们可以和今天种下的这些小树一起茁壮成长、一起向未来。

参与此次义务植树活动的全体党员同志纷纷表示,在“我引种,我植树”的过程中,通过身体力行地为学校扩大绿色空间,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进一步加深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实践了党员作为“一面旗帜”、党支部作为“一个战斗堡垒”的作用发挥,希望以后可以继续为践行生态文明,为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为建设东林美丽校园贡献力量。

【树种简介】 西伯利亚红松为寒温带针叶林著名树种,材果兼优,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有零星分布。赵光义和刘桂丰两位教授采用种源、家系和优树“三重同进”复合引种策略,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以及东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26个地点进行了西伯利亚红松引种及推广造林,面积达20.2万亩。经过30年的研究证明,西伯利亚红松完全适合大兴安岭地区寒温带严酷的气候条件,而且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抗虫、抗鼠害等抗逆能力。同时,依据大兴安岭林区气候特点和立地条件,提出相应的西伯利亚红松育苗配套技术和造林技术,形成了引种、育种、育苗、造林的技术体系,填补了该区域该树种的育苗及造林技术空白。该成果获得2个省级良种、建立2处国家级种质资源库、颁布地方标准1项。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沈思彤